登录 | 注册
中华应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应氏论坛 >> 新闻公告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什么是应氏文化 已阅:1105 / 回复:0(楼主)

祖墓是后人祭拜怀念之场所,也是祖宗灵魂安息之地,更是先祖发脉的风水宝地,龙头之源,发族旺孙,千世万载,永世惠泽绵延不断。历代名人祖墓有尸骨墓与衣冠墓,东晋应詹墓较为特出,公元326应詹节镇婺括率官兵与永康大田屯兵,7月积劳成疾于公元326年7月病卒于永康大田,葬永康前三杨,转年移葬钱塘赤水乡,建塔六和。

项城市永丰乡柏冢埠应奉墓下的颖阳乡候应詹墓是汝南太守应硕为祖父建的衣冠墓,应硕应詹孙子应诞儿子东晋时任汝南太守,给祖父应詹伯父应玄建了衣冠墓。平顶山滍阳镇应国墓葬群是应氏先祖家族墓葬群。

而汝南应氏先祖墓就不一样了,分布广且间隔距离在几十公里外,从各史籍文献中载,大致有三处地域,南顿镇上头村,永丰乡柏冢埠村,高寺镇王冢子村。

古代立墓以风水脉地而建,洽汝南应氏是汉魏晋大族,除以文入仕外,还经营汝南地区大片应氏庄园,应璩从弟应君胄,应君苗还把汝南应氏庄园延伸到了山阴、山阳一带,应玚自比高阳氏在高阳丘建大宅,卒葬高阳丘,从上分析汝南应氏墓分葬多地就不足为奇了。

祖墓除自己子孙祭拜奉祀外,但也有不少汝南应祖受历代儒家祟拜,路过或特意祭拜,晋代陶渊明对应璩的诗集大赞有加,他曾作诗明志:“梦中常相识,应公是吾师。何时到汝南,门前立雪死。

应詹去世后,韦泓在应詹墓守墓,感念之情长哭至第二年青草发起时。应詹与韦泓的这种义举被认为是“分甘共苦"的情义,晋元帝司马睿追慕古时候赵氏祭祀程婴、杵臼的节义,令建祠终身祭祀应詹。


应昌金老先生于2006年在永康灵岩福地,修建应詹公墓陵后,近年来每年清明来自全国各地应姓后人(包刮应詹直系后人,与叔伯兄弟后人)祭拜者数万之众,开启了应氏寻宗追祖敬宗文化业的空前发展,与应氏族人凝聚力空前提升。各地应氏后人到永康寻根者络绎不绝,永康芝英,灵岩,可投应以成为南宗应詹公后裔的大本营。2016年经芝英历史文化研究会对应詹陵园的扩建,一座规模大气宏伟的应詹公陵园屹立在应姓人心中,将是一座先祖文化灵魂的丰碑。

古应国先祖墓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薛庄乡北滍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墓地高出附近地表约5米。1979年以后多次出土青铜器,发现古墓葬二十余座,均为土坑竖穴墓。出土文物有青铜鼎、鬲、爵、兵器、车马器、乐器、玉项饰等。部分青铜礼器上铸有铭文。据古文献记载及出土青铜器铭文印证,此为西周时期应国墓地。应国墓地主要是周代应国贵族的埋葬地,共发掘应国墓葬42座,排列有序,具有“族墓葬”特征。出土文物数千件,主要是青铜器和玉器。所出铜器铭文涉及大射礼、俯聘礼、帝王庙号、丧服制度,对古代礼仪制度与诸侯方国史研究有重要价值。排列有序的国君墓葬,给我们应氏后人开启还原先祖陵园大门。2017年2月15日上午,平顶山市应国历史文化产业园古城西城门及古城围墙项目在新城区工地破土动工。古应国陵园,中国应姓祖祠,应候草原放鹰大赛等项目。是继正月十六东城门项目开工后的又一个项目开工建设,标志古应城项目全面起动。

汝南应氏有众多的迷团需后人破解,曾经项城南顿镇上码头村是应氏的发源地,在项城永丰乡柏冢埠村项城志记载:有应奉墓与应詹墓(《项城县志·祠庙志》有记载:“晋颍阳侯应詹墓在城(今秣陵镇)北二十二里(今永丰南侧),百冢埠南门外有二冢。咸丰、同治间因修寨掘土得石碣,上书‘晋颍阳侯应詹之墓’,遂封闭之,不复启”)。

在项城市高寺镇王冢子村有应邵、应玚、应璩墓(应氏墓 位于高寺镇王冢子村东北角。应氏墓是东汉末年的应NB478、应劭埋葬之处。墓冢为园锥形土堆,高27米,东西宽18米,南北长19米,面积342平方米。东汉“建安七子”的应NB478,著有《风俗通仪》的五世太守应劭等,均埋葬在这里,这里原有应劭、应玚、应璩三墓冢东西并列,1958年当地群众将西两冢挖掘,知悉其墓室为石棺,镌有壁画,石棺当时被烧成石灰。今应氏墓是三墓中唯一幸存者。被项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南宗应氏后人赴项城市高寺镇寻宗之旅,高寺镇王冢子村,完整保存东汉时期的汝南应氏核心人员应劭大墓。墓是土堆结构,占地三百四十余平方米,墓上杂草丛生。以被项城市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据当地村民说:原有三墓,规模一样,一字形排列。于68年被挖二墓。是三国时期建安七子之一应玚墓,与应璩墓。以石棺而葬,棺木四周壁画精制,后被烧石灰了。南宗应氏后人赴项城市高寺镇王冢子村祭拜应劭公墓。那天刚好碰上项城市领导在高寺镇召开文化大会。我们一行找到领导,要求在应邵大墓上立块碑刻。项城市及高寺镇领导说:市领导及文保单位决定在高寺镇王冢子村,在原位上重立应玚与应璩大墓。打造该市旅游名片,以供后人瞻仰。能保存汝南应家圣地古迹乃我应族之大幸。

今发现应绍墓应玄墓属项城市不动产文物(应玄墓:应玄墓位于项城市南顿镇上头村南。原墓呈圆锥形,表面封土,面积约8平方米,高2米,现周围为农田。该墓的发现为研究晋代名人传记提供了新的参考资料。2011年应玄墓被项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公布为项城市不可移动文物点。
应绍墓:应绍墓位于项城市南顿镇上头村南。据传,原墓呈圆锥形,表面封土,面积约为6平方米,高7米。该墓的发现为研究晋代名人传记提供了新的素材。2011年应绍墓被项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公布为项城市不可移动文物点)。

晋汝南太守应硕的祝祖文:
元首肇建,吉酉辰良。五政数惠,四教初扬。
万类资新,英颖擢章。谷风涤岁,日和时光。
命于嘉宾,宴兹社箱。敬食祖君,休祚是将。
嘉肴绮错,白芧荐恭。有肉如墀,有酒如江。
祖君既卷,祗萧威容。


家宅文化,应氏先祖对家宅迁移文化大有讲究。初代应候与淮南一老应曜,汝南应劭等是精通八卦地理玄学之术。讲究风水,发子旺孙“法于阴阳,合于术数”,追寻吉祥,在子孙后裔中发族融结、阴阳和合的最佳家宅是我先祖奋斗的精华凝聚而成。汝南应氏九代通显,代出伟人是理气宗和所形而成。理气宗和的数理和玄学运算,来推衍某些神秘的子孙因果关系。

应氏始祖家宅在河南平顶山市滍阳,位于滍水之阳,自古为繁华之地。商、周、秦三代均为应国,汉代为父城县应乡,后魏末为雉阳县,隋代为湛水县,唐代改为滍阳县并呼为“应城”,已有3000年历史。滍阳1964年水没淹没前,其西寨门左边的寨墙曾镶有一石碑,上书“古应”二字,后来该镇的东滍村和西滍村还先后在原滍阳街中发现并抢救出两块碑刻,一块上刻“古应国”;另一块刻“藩滍屏香”4字。原滍阳镇旧址即是古应国国都。建有五门,东为“迎旭”,北为“通宝”,西为“滞应”,南为“临滍”,东南为“望楚”。应水自北门入,穿城出东南门。

公元前238年淮阳一老吕不韦门生,秦大学问家应曜,自古应父城应乡滍阳隐居淮南山。在淮南山建宅而居。

约270余年后,西汉末新朝王莽摄政间,应翊者辞官归隐,逢赤眉绿林乱南顿,城中无粮,应翊倾囊赈粮十万斛,城中百姓无不称其仁。其后自淮南山迁移至古顿国上头村建宅居住。今项城市西7公里的南顿镇上头村。据传,上头村原系古运粮河上码头,后人又简称上头村。据《后汉书》卷四十八“应劭篇”记载:“中兴初,有应妪者,生四子而寡。见神光照射,试探之,乃得黄金。自是诸子宦学,并有才名,至玚 七世通显”。到魏时,建安七子之一应玚,自比高阳氏在高寺镇高丘建大宅。

东晋时应詹南渡,在建康南京任光禄勋,晋明帝赐家宅于建康南京,后为应诞应硕父子家宅。鄱阳参军应韬在鄱阳广石建宅繁衍,后世相继分迁附近称九应。应正华在九江建宅繁衍,至隋朝间一支是九江分迁高安,后代相继分迁弋阳,宜黄,丰城,建宁等地。应玄继承父志,在婺永大田屯兵屯田,迁居大田,子孙分布浙江各地。

世系是应氏文化历代先祖考系,自应氏太始祖姬达(应叔)建国立姓始,历时23代24侯国君称古应世系,公元前238年淮南一老应曜隐居淮南山为淮南世系。公元9∽23年应翊在新朝初辞官隐退,时逢赤眉绿林乱南顿,城中无粮,应翊倾家襄振饥民,而移居南顿为汝南世系。历代经战争变乱一代代辛酸血累传承史,让后人了解历代先祖的迁入各地的丰功伟业,得以传承延续。

家训是历代应氏先祖多年积累经验,给子孙后人所立的道德规范,与做人准则。是训育我应氏后人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文化气氛,族人仕农工商,从政人员必当牢记遵守,并世代延续与传承。我应氏发现最早的汝南应氏家训,是魏应玚德琏公为后人所立了家训家法。如下:至其家法之善辨昭穆纪嗣续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富,不傲贫贵,不骄贱婚姻,不论财丧祭,不尚虚文子孙,不从佛老坟墓,不伤薪木。数叶同居,百口共炊,嫌隙不生,内外安位。至于此闾族党急者周之,婚姻不能举礼者助之,此皆足以维风励俗,今公文名擅天下,而心犹歉出,人禁闼而志不骄,忠顺于君,显扬其亲。而且敬宗收族,亲疏远近无遗憾有光于先人者甚大,后之子孙聪听祖考彝训,率由罔惩亦可,以无辱于公矣,公望后人之心谅无逾此,而吾所以略其阀阅勋名而独详,家法者意亦无逾,此若宗庙之祀,予若孙世守之,予复何赘。

郡望是太始祖居住地为郡,应叔建立大应帝国传十四代候国,复国后传九代候国,应地在颖水河流域称颖川郡。应曜是秦时吕不韦门生,秦汉大文豪,隐居淮南山后以隐居地为郡望,淮南郡,淮阳郡。汝南应氏自公元9∽23年间应翊辞官隐居汝南南顿上码头,在河南项城南顿上码头历传三百余年,并以世显称汝南郡。镇南大将军应詹南渡后封观阳候,后世称观阳郡。历代子孙以先祖居住地为郡望得以传承。

堂号是应氏文化迁途后的分支,是血缘较亲近同支同族,一支人有一支人的堂号,编修宗谱首页显眼处就是堂号加宗谱家谱。祠堂匾式主位悬挂堂号。



作者:应卫强 (2018/4/12 9:45:14)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8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38)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应氏论坛  执行时间:543.0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应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