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蜜岩千古情》,让我第一次系统的读到这么多有关蜜岩应氏乡贤行传,感触很深。历史上的应姓人物多是忠孝、节义、尚文、爱民、勤政的形象。纵观古应国文化、应氏文化的发展,都是以应姓名人事迹为脉络的。一是从西周初期到春秋初期约350 年间,古应国从立国、兴盛到衰亡,是应氏文化的滥觞。伴随着西周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凡十四世系,表现为诸侯方国以藩屏周,守护王畿边陲、忠实维护西周王权的利益; 二是汉魏时期,汝南郡望南顿应氏,九世通显,名人辈出,享誉文坛。汉高祖时,有被时人称为“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的应曜。汉献帝时,仕泰山太守的应邵,册定律令,著《汉官仪》,撰写《风俗通》以辨物类,名衮国宝。魏康帝时,应玚、应璩、应琏,一门三兄弟同沐皇恩,同朝为官,魏康帝御笔敕赐三人“承明金口”,赠词云:“丹桂芬芳四季清,卿门积德受恩荣,三人承明今敕赐,同胞比翼扬芳名。”其中应玚还与当时的孔融、陈琳、王杰、徐干、阮瑀、刘桢同为建安七子,文冠一世。自汉至魏300 年间,南顿应氏为官者俱以文章轩冕相袭,爵禄官至半千,紫袍金绶,文武官相并全,皇帝称之为盛族; 三是东晋初年(325) 天下动乱,汝南郡南顿四十六世应詹,以武功大夫授观阳侯,走出中原,随晋元帝渡江南下平叛,战功卓著,而后定居浙江永康芝英,子孙发族江南各地,尊应詹为南宗应氏始祖。2006 年在灵岩重建应詹公之墓时,国民党主席连战为之亲笔题词:“重建应氏南宗始祖詹公墓志。”应詹有二子,长子应玄,次子应诞。长子留居永康,后代开枝江南各地,次子应诞徙居江西宜黄,后代散叶江西、福建等地。江南应姓主要集中于浙江永康、宁波、鄞县、台州、仙居、宁海、奉化、余姚、慈溪、东阳、浦江、温州、黄岩、绍兴、舟山、衢州、处州( 丽水)等地。宁波蜜岩村是唐长庆年间明州刺史应彪的旅居之地。应氏族人迁居蜜岩,逐渐形成应氏“大官庄”,建豪宅大院,至今已有1188年历史, 是江南一支主脉。历经宋、元、明、清、民国,至应义植已是三十七代。应彪、应戴、应梦、应辅、应、应仕、应高、应繇、应中正、应美嵩、应梅圃、应启霖、应斐章、应中甬等当地应氏人物,德泽一方,流芳于世。现存蜜岩村的《蜜岩显爵应氏宗谱》是由蜜岩应氏十一世孙应繇创撰于宋淳祐八年(1248),谱名为南宋理宗皇帝所赐。太师左丞相郑清之为宗谱作序。明、清、民国历代都有所修。现藏本为1947 年精修,又复制清代版一部,详细记载了蜜岩应姓起源、迁徙等,是宁波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应氏“万世家宝”,也是研究南宗应氏以至研究古应国应氏文化的重要史料。一部《蜜岩千古情》居然让我渐渐拂去遥远的历史尘封,窥见了不少新的应氏先祖和应氏家院演进的历史真容。仿佛一次次与古应国历代先贤在对话,聆听诸侯征伐的呐喊; 仿佛看到一支应氏避乱的队伍,在月光下上路,顺沙河而下,在周口的南顿上岸,创造新的生活,开创了南顿郡望300 年辉煌通显,一篇篇锦绣文章传颂千古; 又仿佛看到马踏飞燕的大将军应詹挥戈南下,深耕江南,在戊守南国的同时,将铁器、农耕等中原文明带进江南,融入华夏。建六和塔、修津浦桥、围海造田、兴修水利,繁荣一方。因此,我读这本《蜜岩千古情》不仅读出了蜜岩的历史,蜜岩的文化史; 也读出了古应国历史,应氏文化史; 读出平顶山应氏后人沉寂于历史-5-长河中的辉煌; 读出了泱泱中华史,中华民族史; 不仅读出了蜜岩后先相望,见贤思齐; 更读出了今天蜜岩人不畏艰辛, 勤勉、节俭、奋斗的时代风貌。感谢应义植为我们奉献的精神大餐《蜜岩千古情》!有感于此 ,是为序语。 姬 书 敏 2010 年10 月7 日 于河南省平顶山市( 本文以题目: 应义植和他的《蜜岩千古情》,刊登于2010 年10月26 日河南省《平顶山日报》; 姬书敏系河南省平顶山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