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应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应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中华芝英历史文化研究会赴项城市高寺镇拜祖行 已阅:2446 / 回复:2(楼主)

日志《芝英历史文化研究会赴项城市高寺镇祭祖行》
应卫强 处州
2016-05-01 20:21 来自QQ空间日志


公元前200年。淮阳山出了一位大儒应耀,是秦朝元老。赵高摄政隐居淮南山。汉高祖刘邦邀请应耀出山辅助太子,同时还邀请商山四皓同往。商山四皓是去了,而应耀不去辞绝,当时人说:商山四老不如淮阳一老。应耀出生应在公元前270年与公元前280年至间。应七十岁上才称老。从高帝邀请应耀间隔五十年后,史书上出了个景帝朝吴国中大夫应高。是七国之乱吴王刘鼻下的说臣,游说胶西国与楚国。而从大汉帝国景帝政权中是逆臣与叛臣,罪魁祸首。应族也正由此因招来灭族之祸。在西汉二百余年中史籍记载甚少。也许是景帝朝吴国中大夫应高所致。从不少宗谱载:汉应翊(裕)者,能识治乱安危之机,受人举荐而坚辞不起,其子散居四方,而汝南南顿最著。按这说法应翊是南顿应氏第一代祖。也是汝南应氏始祖。应耀的淮南山世系待考。淮阳山至少跨越秦与西汉二朝,二百余年近十余代后裔。

七国之乱应高舌战胶西王,晁错削藩,危及诸候国利益。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鼻派中大夫应高策反胶西王。应高没有带文书信件,只是口头通知刘印说:“我们吴王不才,他有积怨,不敢离开本国封地外出,只是派我来向您告知他的心事。”胶西王刘印说:“有什么指教呢?”应高说:“现在皇上被奸臣蒙蔽,好贪小利,并听信谗言,擅自更改法令,侵夺诸侯的土地,征求越来越多,诛杀惩罚善良之人越来越厉害。俗语有云:吃完了米糠,就会吃到米粒来。吴王与胶西王是有名的诸侯,同时被验查,恐怕大事不妙。吴王身体有病,已有二十多年没上朝请安了,一直担心被朝廷猜忌,但又没法洗清自己,即使现在自缚手足,卑躬屈膝地去请罪,恐怕还不会被谅解。据说大王您因为买官而获罪,其他诸侯的罪都没有您的严重,大王的命运恐怕还不仅如此。”胶西王刘印说:“是有此事,那么你说该怎么办呢?”应高说:“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同利相死。现在吴王自认为与大王有相同的忧患,希望借此机会,顺着事理,牺牲身躯,为天下除害,大王认为怎么样呢?”刘印惊骇地说:“寡人怎么敢这样做呢?当今皇上逼迫虽然很急,但人主只有一个,怎么能不拥戴他呢?”应高说:“御史大夫晁错蒙蔽天子,侵夺诸侯土地,蔽塞忠贤之人,朝臣都有痛恨之心,诸侯也都怀有背叛之念,人事已到了极困的境地。最近又有流星出现,地震连续发生,这是万世难逢的好时机,而且忧愁劳苦正是圣人产生之时。因此,吴王想对内以讨伐晁错为名,对外追随大王您的车辄之后,横扫天下,所到之处无不降服,天下之人敢不归顺。大王若真能答应,那么吴王就带领楚王故旧到函谷关,守住荥阳敖仓的米粟,来抗拒汉兵,修好军营,等待大王。大王若真的也起兵到来,那么两个君主合并海内,再分割天下,岂不是很好吗?”胶西王刘印说:“很好。”吴王刘濞得到应高归来的报告后,还担心刘印不参与起事,又亲自出使胶西国,与胶西国刘印当面订下起兵盟约。后来胶西王刘印果然最早响应刘濞,又联合其他五侯,发动“七国之乱”反叛朝廷。


在项城姓氏发展文化史上,一支跨越300余年历经汉、魏、晋三个朝代而不衰的名门望族----南顿应氏。

应翊,汝南南顿人。应亨为其祖像赞序曰:王莽据摄(公元9年)以告病归,后赤眉贼攻其所居,(公元23年)城粮尽以私谷数十万斛赈城中,于时粟斛钱数万,无不称其仁。
初任河南尹的应顺至东晋穆帝时应氏九世孙应诞任六郡太、龙骧将军止,九代中不泛文韬武略治世良才,且代代都有显官要职,先后共出了几十名朝廷重臣。这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相互更替中官宦不绝,代代显赫,除皇家大姓外绝无仅有。


应氏祖先最早出自周武王第四子被封于应国(今鲁山以东)今平顶山市白龟山水库底下。理葬着一座不为人知应国古都。后世以国为姓,其中一支沿颍水向东南发展到古顿国,其后代便居住在古顿国,今项城市西7公里的南顿镇上头村。据传,上头村原系古运粮河上码头,后人又简称上头村。据《后汉书》卷四十八“应劭篇”记载:“中兴初,有应妪者,生四子而寡。见神光照射,试探之,乃得黄金。自是诸子宦学,并有才名,至 七世通显”(至东晋诞已是九世通显)。由此看来,应氏先祖母应妪在光武帝中兴之初,为应氏兴旺发达,开创三百余年基业,确实建了首功。光武帝初定天下,百废待兴,发展经济,发展人口、发现人才已是当务之急。时人嫁女多在十四五岁,应氏夫人生四子而丧夫寡居,年龄应在三十岁左右。少妇守寡育子艰难之时忽见神光普照而得黄金,自始得以教子宦学,四个儿子个个成才。也许上天垂怜。虽有神话色彩,但是否得益于黄金无关紧要,而“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至理名言却真的成就了应氏祖先。应氏祖母确实高瞻远瞩,胸怀宽广,见识长远。

这恰好正应了东汉之初急需大批治国济世之才的大环境。又加之光武帝的父亲刘钦曾任南顿县令,刘秀少年时曾在南顿随父生活多年,起兵反莽时遇难顿县而得义民舍身救助,特殊的情义使顿县良才得举孝廉,应氏才子应运而出。应妪苦心教子而光宗耀祖,三百余年的辉煌首功应追应妪。据应氏宗谱载,魏明帝对应璩的一段对话,问君何积德,三人承明庐。应璩答:臣门七世通显,内外文武俱全,紫袍金带半千,元帝呼为盛族。应氏家族靠自身文学起家入朝为官者,自应顺至应璩七代人中就达500人以上。毕竟时间以过了二千年,资料有限,能查到名讳的也只是几十人。


作者:应卫强 (2016/5/9 9:32:23)   回复此贴
  回复:中华芝英历史文化研究会赴项城市高寺镇拜祖.. 第 1 楼

应氏家族第一代做官者是应妪的四子应顺。应顺以其才气被郡守举为孝廉,先任尚书郎,再转右丞,后迁冀州刺史,因廉直无私,又迁东平国相国。任相国期间,赏罚必信,吏不敢犯。


和帝即位后,以自己的舅父窦宪为车骑将军,征匈奴有功,迁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窦宪从任车骑将军时,自恃窦太后权势,居功自傲,结党营私,权倾朝野。凡刺史和朝中食俸二干石以上的重要官员,争相赂宪。独有应顺敬而远之,一身正气,不阿权贵。窦宪事败,唯应顺不在其中,由是更加显名。(公元79年间)被和帝任为将作大匠,主管修建皇家宗庙、路寝、宫室、陵园土木,视事五年,节费亿万。后升任掌管京都的河南尹。后汉书卷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八记载:“顺,字华仲,和帝时为河南尹,将作大匠,公廉约已,明达政事。”给应顺很高的评价。应顺为应氏后代树立了良好家风。清廉家风演绎了应氏家族300年长盛不衰的望族历史。

应顺之后,其十个儿子皆有才学。应叠曾官至江夏太守。应融字义高,安帝朝为庐江太守八年(公元122年)拜司隶校尉,当属顺子。应嗣,汝南太守王堂(公元124年)应嗣任汝南主薄。后应嗣官至汝南太守。


应氏第三代高官是应叠子应郴,官至武陵太宇守。应郴做县令的时候,爱护百姓,体贴下属。某年的夏至日,应郴召见秘书杜宣,并设宴赐酒。事无不巧,应郴家中墙上的弓弩恰恰映照在杜宣酒杯中。随着酒的波动,弓弩的影子像条小蛇在杯中游弋。杜宣见到后,又害怕又恶心,可面对上司的赏赐,又不能不喝。杜宣喝时就很不舒服,回到家里,总感到胸腹疼痛难耐,茶饭不进。请很多医生给他看病,都不见效。应郴见杜宣,询问病因,知道因为饮酒而起。回家后冥思苦想,正在他百思不解时,突然看到了挂在墙上的弓弩,心中大悟,一定是这弓弩作怪。第二天,应郴在同样的地方摆好了酒,派人将杜宣接到家中。杜宣刚落座便发现上次的小蛇还在杯中,非常害怕。应郴看杜宣的表情什么都明白了,他说:“杜秘书,不要怕,你酒杯中的‘小蛇’只是墙上弓弩映入杯中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杜宣抬头一看,果然,北墙上挂着一把弓弩,再回头看看杯中的“小蛇”,心下恍然大悟,疑惧全消,与应郴大饮起来。那难耐的胸腹疼痛也就自然而然地痊愈了。这就是杯弓蛇影的典故。

到了第四代,应家又出了一个奇才应奉,字世叔(应郴之子),后汉书列卷三十八给以较长篇幅记载:应奉少聪明,自为童儿及长,凡所经历,莫不暗记。读书能五行并下。世人俗称“应世叔读书,五行俱下。”应奉先在朝中册编《史记》、《汉书》、《汉记》。还编辑汉兴至其时,凡十七卷,名曰《汉事》。

应志字仲节东汉汝南南顿人奉从兄。列<续汉书,逸民传>汉顺帝永和三年(138)四月,九江郡(今安徽寿县)人蔡伯流聚众起义,攻略郡县,杀江都长。闰四月,蔡伯流率众投降徐州刺史应志。


第五代,应劭,字仲远,少年时好学,博览多闻,灵帝时举为孝廉,初任车骑将军何苗的掾吏(将军府辅助官吏),后任萧县县令、御史营令。灵帝熹平六年(177)为汝南郡主簿,中平六年(189)出任泰山太守。献帝初平二年(191)黄巾军三十万犯郡界,应劭率众抗之,斩首数千,黄巾退去,郡内得安。后曹操之父曹嵩返乡,令应劭派兵迎送,应劭还未至,陶谦先到,劫走曹嵩并杀之,应劭害怕连累自己投奔袁绍,献帝诏为袁绍军谋校尉。


曹操破袁绍,爱应劭之才,召回朝中。这时刚迁都许昌,皇家旧章既不存在,史记也少得可怜。应劭慨然叹息,于是整理所闻,著《汉书官礼仪故事》,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为应劭所立。后又著《中汉辑序》,撰《风俗通义》,以辨物类名号,释时俗嫌疑,后世服其见闻甚广。所有著述一百三十六篇。又集解《汉书》,都传于世。后来死于邺。
应珣,字季瑜,做过司空掾(司空府辅助官吏),生三子:应玚、应琏、应璩。
应季先,东汉冲帝、质帝时(145—146年)任巴郡太守,当属应珣从兄。《美严王思诗》 乘彼西汉。潭潭其渊。君子恺悌。作民二亲。没世遗爱。式镜后人。

第六代,在三国曹魏时期出了不少著名的文学家,即应珣的三个儿子应玚应琏与应璩。“建安七子”是“建安风骨”的杰出代表。应瑒(177—217),字德琏,应劭的侄儿,今南顿上头村人。他父亲名叫应珣,官至司空掾。汉献帝建安时期(196—219),他与刘桢一起被丞相曹操聘用为掾属,后来转任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应瑒任将军府的文学,著有诗赋数十篇,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应玚之弟应琏与应璩三兄弟,应琏字保琏官至侍御。应璩字休琏。据三国志卷二十一记载:璩博学好文,善书记,魏文帝、明帝时,历任散骑常侍。齐王时迁侍中、大将军长史。


应德温汝南南顿人著有应德温集。应瑗汝南南顿人著有应瑗集十卷<与桓元则书>应瑗与桓元则书曰:敢不策驰,敬寻后尘。应瑗杂诗:贫子语穷儿,无钱可把撮;耕日不得粟,采彼北山葛。簟瓢恒自在,无用相呵喝。南 山 四 皓 , 潜 光 隐 耀, 世 嘉 其 高 也 。 嘉 遯 龙 盘 , 玩 世 高 蹈 。应琳汝南南顿人晋武帝时太常博士著有<童子为天子服议>应琳贞从父,太康中为博士。童子为天子服议案:礼,丧服,诸侯为天子斩。今广陵王列土建国,古之诸侯,宜从臣例。又礼,童子不居庐,不杖不菲。广陵王未冠,吴王章郡王卑幼,不应居庐。古但有冠无帻,汉始制帻,可知今服卷帻。《通典》八十一。魏晋故事,皇子广陵王年十一,孙为祖服周,当为臣服,从本亲服,皇弟吴王年十,章郡王年七,又当倚庐,服成人礼。著何帻服,应琳议。应君胄,应君苗二璩从弟,应璩的《与从弟君苗、君胄书》透露了有关曹魏士大夫“山阳情结”的宝贵信息。从信的内容看,原籍汝南的应氏家族如今已在河内山阳落户,拥有土地园宅。应璩在信中劝在山阳务农的两位从弟千万不要入仕,而要致力于扩大庄园的经营模,“追踪丈人,畜鸡种黍。潜精坟典,立身扬名,斯为可矣……郊牧之田,宜以为意,广开土宇。”自己混迹官场,是不得已而为之。最高兴的活动,是越芒山、渡黄河,北上河内山阳,“闲者北游,喜欢无量。登芒济河,旷若发朦,风伯扫途,雨师洒道。按辔清路,周望山野。亦既至止,酌彼春酒。接武茅茨,凉过大夏;扶寸肴修,味逾方丈。逍遥陂塘之上,吟咏菀柳之下。结春芳以崇佩,折若华以翳日。弋下高云之鸟,饵出深渊之鱼……何其乐哉!”最理想的生活是退出政界归隐,“吾方欲秉耒耜于山阳,沉钩缗于丹水”。

第七代,应贞字吉甫(公元269)去世汝,魏侍中璩之子。自汉至魏,世以文章显,轩冕相袭,为郡盛族。贞善谈论,以才学称。夏侯玄有盛名,贞诣玄,玄甚重之。举高第,频历显位。武帝为抚军大将军,以为参军。及践阼,迁给事中。帝于华林园宴射,贞赋诗最美。贞弟纯,纯弟应秀字卫甫。应绰贞从弟,公元278年,吴人大规模在皖城屯田,图谋在边境制造祸害。扬州刺史应绰督统淮南各军攻破他们,并且攻破了另外一些军屯,焚烧了吴人积储的谷物一百八十多万斛、稻苗四千余顷、船六百余艘。
第八代贞子籍步兵校尉,纯子绍黄门侍郎后被司马越所杀。秀子音。
第九代,籍子亨字祖嘉,南中郎长史。应亨籍子贞孙,为著作郎,累迁南中郎长史。有集二卷让著作表:自司隶校尉奉至臣父,五世著作不绝,邦族以为美谈。《应亨集·让著作表》, 与州将笺: 诲命欲求佳别驾,自顷诸府大开,搜延路广,海无遗蚌,山无逸璞。仆归,数日卧思,始得一人。陈国有袁凶只葭者,才识可以经于治乱,栖寺可以劝砺後进,亨具所服闻,而未尝接颜交言也。又宗令文早有名辈,相与通家,门素所具,抑亦其次。又与州将笺:夫公正,治化之本,德教之基。公则无私,正则无邪,无私无邪,而患政教之不行,未之有也。昔叔向论叔鱼之罪,石粑籼质厚之乱,祁奚称解孤之贤,臧纥思孟孙之爱,春秋嘉之。敦崇世教,经乎百王,厝乎盛衰,其义不倾,公正之德,宏矣希矣。明君之所以总天下,贤臣之所以奉君上,士庶之所以系仰,德化之所以美盛,公正也。可不勉哉!赠四王冠诗序: 元康四年。应亨:就人们所知道的而言,应亨是第一个做五言诗的人。他是汝南(今河南汝南顿)人,应立之侄。作品存者有《赠四王冠诗》一首,并有自序说:“永平四年,外弟王景系兄弟四人并冠故贻之诗。”全诗八句:济济四令弟,妙龄践二九。令月惟吉日,盛服加元首。人咸饰其容,鲜能离尘垢。虽无兕斛爵,杯醮传旨酒。喜欢“人咸饰其容,鲜能离尘垢。”两句。绍子韬字思实,鄱阳参军。音子詹字思远,镇南大将军。


作者:应卫强 (2016/5/9 9:36:52)   回复此贴
  回复:中华芝英历史文化研究会赴项城市高寺镇拜祖.. 第 2 楼

2016年4月30号,永康芝英历史文化研会一行24人赴项城高寺镇上头村寻宗拜祖。高寺镇上头村村民非常热情,主动带路。有一小买店的女店主说,今年六十二了,记得当年上小学时经常在墓边玩耍,三墓一字形并列,间隔一百米左右一墓,说大约古计是58年被毁。从大墓中挖出石棺,石棺四壁画了壁画,精致漂亮。今存一墓是东汉末期大儒应劭公墓。应劭公墓估约三百四十余平米,高近十米,墓上杂草丛生,还有几颗白杨树。墓顶有二个盗洞。听当地村民说是用炸药爆破的,从墓中盗取一面铜镜,说买了没多少钱。后说是属项城市文物保护单位,高寺镇政府保护起来,村民说否则以移为平地了。

按三墓并列中间间隔百余米,三墓占地约近万平方米。在项城史。汝南高寺应氏有如此规模的大墓墓群,在古代史中应占有一席之地的。汉魏二晋汝南应氏先祖,勤学苦读以文起家,虽没王公封爵,没靠裙带关系,靠自身的努力在历史长河中横跨三百余年,不说不是奇迹。对社会贡献巨大。如西南文化始祖尹珍七十余岁跟应奉习文,学成回去后在贵州正安县专门建了个奉师亭,亭中铸了应奉公祖像。这也是对应氏文化的一种传情。现近存一墓的墓主人是汉末大儒应劭公。


正当我们一行走了二华里左右,远远看到一座桥,桥的二侧以被建筑物睹住,不让车辆通行。看桥头二侧写了副对联。横跨在公路两傍,以经掉落了不少字,当地村民说,这就是汾水河。对联是:七子光照诗书卷,九龙腾飞汾水潭。想必这就是本地人对应家先祖的认可吧?为历史曾经出过这样的人物而感到自豪。


中间一墓是建安七子应玚公墓,墓以被毁,遗址在收废品处。

傍边一墓是应璩公墓,墓址在酒厂下。


芝英历史文化研究会一行24人,在应劭公墓前焚香参拜。并叫应劭公传达历代高寺应氏列祖列宗,南宗应氏后人从千里之遥祭拜汝南应氏先祖。保佑我族60万子孙人丁兴旺,岁岁安康。


当我们走到应劭公大墓时,发现应劭公墓前烧着一堆纸灰钱。看纸灰时间不久,比我们早几天烧的。不知那些好心人参拜过我们的祖先。查历代史,不少文人墨客祭拜过我们的汝南应氏先祖。东晋大儒陶渊明还在我们的应璩公墓前作了诗:梦中常相识,应公是吾祖。何时到汝南,门前立雪死。

正当我们举行祭拜仪式时。引来了当地不少好心人前来观看。一一谈起我祖墓的事情,这也更增加了我们对祖墓的了解。芝英历史文化研究会买了几条烟,给当地村民每人发一盒以表达我们对他们的谢意。

祭拜完毕后,芝英历史文化研究会去找镇干部。打算给些钱叫镇领导帮忙,给我们的应邵公墓前立块碑。也真巧,正好项城市领导在高寺镇召开文化大会。谈及文物保护与开发,也谈及我们的应氏大墓。说打算把应玚公与应璩公二大墓重建。说钱这次不收。以后要投资大墓重建联系你们芝英历史文化研究会。

高丘寺占地面积28500平方米,高15米,后简称为高臣寺。离应劭公大墓也是二里之遥。我与拜祖当中的几人想去看看,刚遇大门紧闭,打听后要绕道往后面进。由于时间关系没看到。高丘寺镇高阳帝丘颛顼之国,古称为“才子之乡”,颛顼“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见《史记》。项城南顿,故有建安七子应瑒,自比高阳才子取高阳才子意;高阳丘,古传云:始为建安七子应瑒之居,依据龙山文化及先商遗址,曰应瑒故居应当居后。从各史料记载,高臣寺是应氏祖上的故居遗址,南北朝时寺庙大兴。高臣寺就在应家的大宅的基础上重建。

这次项城高寺镇上头村拜祖,意义重大。是千余年来我们应氏后裔参拜上香的第一批。也是给应劭公大墓添土的第一批。我们从应劭公大墓上取回了故土,与平顶山应氏陵园第一代应候大墓取回故土合并一块。与5月1日在永康灵岩举行隆重仪式。散在镇南大将军应詹公墓上。并且还在应劭公大墓上取回一块汉代墓砖,以收藏在芝英义庄。


遗憾的事是由于时间关系,没能到秣陵镇永丰乡。去看看汉代大儒应奉公的墓址,说应詹公也按葬在应奉公的下方。依据《项城县志.祠庙》、《太平环宇记》载:应氏墓群应在永丰镇古称“百冢埠”,又传“应奉冢,古生柏……”
今项城市高丘寺,故为颛顼之国,颛顼号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应玚建安七子取高阳才子意,自比高阳才子……高阳氏之冢为龙山文化遗址。按当地或云可读图片志书记载,一目了然。咸和元年(326)七月二十五日,应詹去世,享年五十三岁。病重时,给陶侃写信,希望他能“竭节本朝,报恩幼主”。朝廷追赠镇南大将军、仪同三司,谥号烈,以太牢之礼祭祀。归葬于先祖应奉墓侧。《项城县志·祠庙志》有记载:“晋颍阳侯应詹墓在城(今秣陵镇)北二十二里(今永丰南侧),百冢埠南门外有二冢。咸丰、同治间因修寨掘土得石碣,上书‘晋颍阳侯应詹之墓’,遂封闭之,不复启。”

天中名门,礼乐世家。汝南应氏,家国天下。代代通显,文章不绝。以成千古佳话,历代大儒墨客对汝南应家研究不绝。近十年内如常明艳博士,明月熙博士,张利涛博士等对我们汝南应氏做了深入的挖掘。亲临祖地,心潮澎湃,仿佛依稀看到历史大动乱时更朝换代的金戈铁马。应翊祖慷慨义捐,应妪祖母淳淳教诲。应顺公刚正不阿,应志公,应绰公挥兵平叛,汾水河畔朗朗的读书声,应奉公应劭在油灯下编写巨著的常景。应季先,应玚,应璩,应缓,应琏,应德温,应贞,应绍,应享等等先祖在高臣寺傍,汾水河边玩耍,吟诗作对声,在历史长河中久久回荡。


作者:应卫强 (2016/5/9 9:40:43)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6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36)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应氏论坛  执行时间:691.4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应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