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应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应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中华芝英历史文化研究会赴平顶山滍阳岭拜祖行 已阅:3083 / 回复:6(楼主)

日志《芝英历史文化研究会平顶山滍阳岭寻祖行》
应卫强 处州
2016-05-06 19:53 来自QQ空间日志

追祖寻宗乃中华族人之美德,也是华夏儿女之义务。知悉祖上来过人世,干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载入家史,干了有益于家国事件得以传承,给后人以启发,先贤是怎么过来的,使后人能在先贤的基础上更加完善与发展。所就产生了家谱与家训,家训是家族的制度,以家训告戒后人怎么与人相处,怎么办事做人。家训是姓氏之灵魂。直接关系到整个家族后人之命运与兴衰。大凡家族以祖居地官位,学术,声名显赫,后人以不忘祖先荣耀与骄傲为根基,所以产生了郡望。中状元,进士,贡生,秀才,是一个家族的显达与辉煌。子孙们以光大门庭荣显乡里为己任,代代繁衍。古代考试制度严格,家族祖辈名气也是一张通往考场的身份证。填卷时能追塑到先祖几十代人。有了族人的辉煌又产生了宗祠,古代的宗祠制度也是很严格很讲究须县令批之。本宗迁入后有没出名人,祖上出过什么及别官员允许你建什么规格的宗祠,平民百姓只能建一进厅,一字门。官员按级别多进厅大八字门与小八字门。宗祠是宗族权力的象征。应是我族之符号,应国是我族之象征。血源是我族之灵魂。族人中流淌着同样的血液,是同呼吸共命运,一荣具荣,一损巨损,所产生成语:一人德道鸡犬升天。有了鸡犬升天也就有了灭九族之说。虽不好听,但是实事。

2016年4月25号,芝英研究会一行24人早上五点天还没亮就出发,开始了一千二百余公里的寻祖之旅。历时17小时后到达平顶山以是天黑。平顶山市政协姬书敏秘书长,古应文化研究会陈延伟秘书长,古应国考古孙清远博士,政协张光艳女士等早以等候在平顶山大酒店了。以高规格等级宴请了芝英研究会一行。大家推杯换盏共聚一堂,平顶山市政协等领导亲自为我们敬酒。东道主热情洋溢,我们万分感谢。

这次到平顶山之旅也是应氏史上里程碑的跨越,意义重大。二件大事。一,捐赠宗谱及应氏书籍,宗谱交接。二,祭拜列代应氏先祖,参观古应博物馆,了解古应国历史。

26日早上我们一行到滍阳岭古应国陵园,孙清远博士对我们作了初步的介绍,古应墓的挖掘,古应国的起源,古应国都城。古应国的文物,古应国的历史。使我们初步了解古应国先祖的拓土疆来之不易,在春秋战场上为捍卫大周帝国的神圣殊死搏杀。对家国励精图治。外交史上也透露了一种突破,应邓联姻,应申联姻。也展现了古应国歌舞升平的一面,古应国的太祖母们,巾国不让须媚,特别是姚氏祖母连续辅助了几代应国国君。接着,我们身着大周古衣头戴古帽隆重的,在第一代应候始祖大墓的墓坑前焚香祭拜,鞠躬。应业修老师宣读祭文。后给各代列祖列宗焚烧冥币。鞭炮齐鸣。


作者:应卫强 (2016/5/9 9:01:14)   回复此贴
  回复:中华芝英历史文化研究会赴平顶山滍阳岭拜祖.. 第 1 楼

下午在古应国博物馆会议厅举行宗谱交接议式,姬书敏秘书长介绍平顶山市黑白之都盐都煤都。以及重建古应墓址遗址展览馆,与古应城的规划设想与会伟蓝图,了陈延伟秘书长。孙清远博士介绍了从七十年代从废品处购一青铜器,到古应国墓群的发现到控掘。古应国博物馆馆长介绍了博物馆的占地面积及馆藏古应文物,及新兴城市平顶山的末来设想。在博物馆会议室,还为我们一行播放了古应国立国建都,及古应先民们征战,治国,民风,生活史视屏。捐赠仪式由古应博物馆馆长与昌金老先生主持。在热烈的气氛中完成,大家相互握手。


然后参观古应国博物馆,古应博物馆珍藏了上万件青铜器与玉器,特别是古应的青铜器,在泥土中埋藏了二三千年,但还能发出余光。象青铜器的纹色,在今天的高科技年代仿制多难,真不敢想古应的先祖们是怎么制造出来的。还有那玉器光亮如新。最醒目的是古应先祖乘马车与敌冠博杀的立体仿图,气势挥宏,场面壮观,还有那古应应姚祖母座在大殿上辅助古应幼主的立体仿像,太漂亮精致了。仿佛我们也到了二三千年前先祖的古应国年代。讲解员详细的说了每件古物的来源以及古应国的事件故事。

二,武王封国 古应风云


古应一个在历史长河中消失的大应帝国。为世人之知甚少。晋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经多方考证,说在鲁山宝丰境内。史书上也只是片言只语,大雅诗经中有这么一句:兹媚一人,应候顺德。从另外史籍中还有一句:应公来朝。从我们应氏家谱记载:应国武王四子姬达讳儒林号寿仁的封国,姬达改名韩,应韩为应氏史祖。西周初,周公看到管叔,察叔联合殷商后裔武庚叛乱,故封亲戚与功臣,作为周王朝的屏障。应国在公元前1046年封国了。当时应国封国在山西应县一带。由于南夷入侵,为保大周帝国屏障,迁移平顶山。

滍阳岭古应墓葬群
滍阳岭是一条土岭,人称滍阳土龙。远远望去滍阳岭犹如一条巨龙依偎在茫茫天地间,滍阳岭的南端濒临白龟山水库,滍阳岭西面紧靠古应河,应河西岸有一座不太高大的石山,叫做应山。应河原为古滍水,它自西北而来,缓缓注入沙河,亘古不变1978年2月,经省河南人民政府批准,应国墓地为河南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10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专家到平顶山市,对文物办部分馆藏文物进行级别鉴定。专家们对古应国墓地出土文物赞叹不已,给予很高评价。经历10余年的考古发掘,古应国墓地共发掘墓葬300余座,出土文物上万件,其年代为西周至东汉。鉴于应国墓地重大的考古发现,1996年,应国墓地从全国5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中脱颖而出,被评选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同世人藏了2000多年迷藏的古应国终于大白于天下。

古应都城
在今白龟山水库底建立了应国都城。古应都城以湮没在浩瀚的湖水中,据说淹没前的滍阳镇周围寨墙高筑,形同一座城堡。在四边寨门门额上还书有不同的石刻题名,记载着应国昔日辉煌的历史。寨墙东门题名为“迎旭”、南门为“望楚”、西门为“古应”、北门为“通宝”(指通往宝丰县的门)。西滍村征集到一块从滍阳镇迁来的石碑,上面书写着“佳城濒应国丰碑宰树燦龙光”等字样。滍阳镇就是古应国都城。虽然滍阳镇早被大水淹没,已是沧海桑田,时过境迁,但给应国留下来的辉煌灿烂的古文化遗迹,通过各种不同的文化方式和渠道绽放出夺目的光辉,最终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古应国在金戈铁马的风火硝烟中生存了三百六十余年,被楚国兼并。历时十二代十四国王。应在公元前680年上下。灭国后的先祖被发配到今湖北应城一带。间隔百余年后,应氏先祖又颠簸流离中回到了古应,复国了,但复国后的应国大不如前。虽为王国但在叶公的控制之下。再没往日的雄风了。但又延续九代应国国王。


古应国:前1046-前680左右:前应国时360年,历12代14王,楚灭应国,前680左右-前528左右:楚国派新长官,统治应国属地150余年,应国子孙迁居楚国荆山地前528年-前300年左右:复国,称后应国时期,秦国灭楚,应国被强秦吞并 战国末年:秦国将应国赐予大将范雎,后赐给太后作养地


作者:应卫强 (2016/5/9 9:05:23)   回复此贴
  回复:中华芝英历史文化研究会赴平顶山滍阳岭拜祖.. 第 2 楼

三,应国世系
周武王 四子传候爵武王雍妃出胙土应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第一代应国国君称公、姬达公号儒林<公元前1042年-1021年间、 诗经、大雅、下武云:媚兹一人、应候顺德。西周初年、达公协助周成王、评定了管叔、蔡叔、霍叔与殷纣王之子武庚的三监之乱。古而达公称应监。达公忠于职守、不辱使命、被天子成王封为应公、并且担任周王朝重要之职。子顒
附<第一代应候称应公、他的墓葬位于应国墓地的最南端、这是一座带长而漫弧形斜坡墓道甲字形墓、同时也是整个墓地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一座积石墓。该墓内填充有许许多多的青石块、一般是每隔一层填土、再隔一层积石、单就积石而言自上而下共有十一层之多。这种积石墓属于东北地区红山文化的丧葬习俗、之后被华北平原的夏家店文化继承下来、在西周时期的山西晋候墓地中仍然保留着这一葬俗。这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应国是从山西迁来的观点。即便是十一层积石层层叠叠、但该墓的铜礼器仍被盗一空。上述传世应公铜器正是从这座墓葬中被盗的、其墓葬年代在周康王时期。应公夫人墓葬于应公墓西侧、是一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了很多玉器、铜器还有一些陶器等随葬器物>


第二世庄公顒
第二代应国国君姬达公长 顒公约公元前1020—996年间、
附<第二代应候墓葬位于应公墓北侧、该墓是一座长方形竖穴墓、也在早年被盗掘、铜礼器均被盗走、无一剩余、但较为幸运的是、墓内出土了一批质量很好的玉器。无论是第一代还是第二代应候墓内、都随葬有多达数千枚的海贝和大量原始瓷器。在当时海贝是一种通行货币、表明墓主人是非常富有的应国国君、原始瓷器当时十分珍贵、只见于应国国君墓葬中、一般贵族从来都不随葬。这座墓葬年代在周昭王时。在第一代与第二代应候墓北侧、有一道大沟东西向横贯于土岭之上、宽约六十-七十米。从各方面分析、这道沟是应国在这里安营扎寨时就已经存在了>

第三世文公
第三世应国国君约公元前995年-977年间、
附<第三代应候墓位于东西向大沟的北岸、墓葬年代在周穆王前期、这座墓葬位于薛庄乡水利所机灌站办公室院内、由于被盗原因、情况不明>


第四世僖公 剺
第四世应国国君剺公约公元前976年-922年间、
附<第四代应候墓是一座大型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此墓早年曾经两次被盗、仅剩余少数青铜礼器的残片与一批铜车马器等、值得注意的是、该墓出土一批原始瓷器、大量铜车马器与铜兵器、同时还出土有一些金箔。墓葬年代大约为周穆王后期周恭王初期>

第五世武公 苒
第五世国君应候苒 、约在公元前922年-900年间
附<第五代应候墓是一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应候名苒、自称应候苒。该墓出土了一批制作精良的青铜器和玉器、由他制作的铜簋铭文显示、他的父亲谥号为釐公。其中铜簋铭文记载、在卫国的一个名叫姑的地方、应候苒受到周王给予三十朋海贝、四匹马赏赐。而这种丰厚的赏赐在当时是十分荣耀的。朋是海贝的货币计量单位、一般认为10枚海贝为一朋。应候苒簋铭文记载、应候苒制作这件铜器是为了祭祀他的父亲釐公、同时也为设宴款待应公家族的其他成员。应候苒夫人的墓葬位于东侧、出土了一批数量较多的青铜器与十分精美的玉器。此两座墓的年代大致在周恭王、周懿王时期>

第六世真公 见工
第六世应国国君见公谥号武候 、 约在公元前899-892年间


附<第六代应候是应候见工、其墓位于应候苒墓北侧。该墓紧邻北侧有一条东西向的水沟、沟的宽度约有10米左右。推测早年流散于陕西蓝田与日本书道博物馆的2件应候见工钟、正是解放后在滍阳岭挖沟时从该墓中挖出的青铜器。最近几年该墓又再次被盗、据传出土有大批青铜器、当地盗墓者称之为将军墓。据不完全统计、这墓还出土4件应候见工钟、2件应候见工簋、1件应候见工鼎、2件应候壶等、另外由应候见工簋盖与应候簋器身扣合在一起的1件应候簋、最近由在美国的两位华裔收藏家公布出来。其中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应候见工鼎与应候见工簋盖铭文所记是同一件事情、都是应候见工接受王命征伐淮南夷事情。铭文记载了西周征伐三苗的历史、三苗在铭文中被称毛、属于淮南夷一支。由此可见、通过尧、舜、禹连续与三苗的战争、苗族人大部分与当地居民进行融合、混同于南淮夷等少数民族之中、另有一少部份被迫向南迁移、最后到达今广西、贵州一带。而应候见工簋的铭文记载、周王在举行宴飨礼时、赐给他佩玉五组、马四匹、箭矢三千枚。四件编钟铭文记载:某年二月初吉、周王从洛阳成周归来宗周、应候见工向周王献礼。辛未这一天、周王来到康宫、荣伯带领应候见工觐见周王、周王赐给他彤弓一件、彤矢一百枚、马四匹、铜簋铭文显示他的父亲谥号为武候、学者大都认为第五代应苒、而应候见工是应苒之子。其墓葬年代大约在周孝王、周夷王时期。>


作者:应卫强 (2016/5/9 9:08:19)   回复此贴
  回复:中华芝英历史文化研究会赴平顶山滍阳岭拜祖.. 第 3 楼

第七代哀公
第七逝世应国国君 ,约于公元前891年-886年间 :用南夷毛敢作非良、广伐南国。王令应候见工曰:政<征>伐毛、衰!践伐南夷毛、衰、多俘。余用作朕烈考武候尊鼎、用祈赐眉寿永命、子=孙=其永宝用享。 唯正月初吉丁亥、王在宴食醴、应候见工宥、赐玉五彀、马四匹、矢三千、敢对扬天子休釐、用作皇考武尊簋、用赐眉寿永命、子子孙孙永宝。
附<第七代应候墓位于应候见工墓北侧、应在水沟北岸不远处。这座墓葬由于没有发掘、具体情况不明。>


第八世惠公
第八世应国国君应候、 约在公元前885-878年间妣嫚毗氏
附<第八代应候墓是出土邓公簋的墓葬。根据四件邓公簋的出土地点判断、这里应是两座东西并列的应候与其夫人墓。铜簋铭文记载、邓国国君邓公为他的女儿嫚毗出嫁应国国君时制作的陪嫁礼器、现称嫁妆。并希望他女儿能长久地使用。铭文揭示了平顶山一带的应国与湖北襄樊一带的邓国、以相互联姻的方式结成政治同盟、而这是西周时期诸候国之间一种非常流行的外交手段。>


第九世 敔

第九世应国国君应候敔谥号惠公、 约在公元前877-841年间:唯十月、王在成周。南淮夷迁殳、内伐鼏昴参泉裕敏阴阳洛。王命敔追御于上洛、炘谷、至于伊班、长榜、截首百、执讯四十。夺俘人四百、囗于荣伯之所、于炘衣肄、复付厥君。唯王十又一月、王各于成周大庙、武公入右敔。告擒:馘百、讯四十。王蔑敔历、使尹氏授釐敔圭瓒、囗贝五十朋、赐于含五十田、于早五十田。敔敢对扬天子休、用作尊簋。敔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妣姚氏
附<第九代应候墓是一座带长条形斜坡墓道的甲字形墓、该墓出土有3件铜鼎与4件铜簋、据其铭文内容、可称之为公作敔鼎或公作敔簋。铭文大意是说、应公制作铜礼器鼎与簋、用来赠送给敔、敔用它来祈求长寿、子孙永宝用。据此可知、应候的名字叫敔、见于早年传世的十月敔簋。敔簋铭文记载、在一次征伐南淮夷的战争中、应候敔因率领地方武装力量配合王军作战或单独作战荣立战功、从而获得周王赐予圭瓒一件、海贝五朋、土地一百田的奖赏。在铜盘、方壶的铭文中、应候还被称应伯。应伯这种称呼应当是他在任应国太子、也就是尚未继承应候职位时的称谓。第九代应候夫人墓位于其东侧、其墓主人是铜鬲的铭文中分别称姚氏或应姚。所出4件铜鬲铭文、与第十代应候墓所出2件铜鬲铭文完全相同。这表明当时共制作6件同一形制的铜鬲、其中4件埋葬于她自己的墓葬中、另外2件埋葬于下一代应候。>


第十世应国国君应候、约于公元前841-828年间
附<第十代应候墓是一座带长条形斜坡墓道的甲字形墓、该墓随葬器物中实用器不多、大多数属明器、据对人骨架检测、墓主人只有二十五岁左右、推测他可能被立为应国太子、但因为早殇而不能继承应候职位、或者说在即应候位不久而早逝、所以没有资格自己制作铜礼器、也就不得不使用2件应姚铜鬲。铜鬲铭文为:应姚作惠公尊鬲、其万年永宝。据研究、应姚这位女性贵族、其实就是第九代应候夫人、是第十代应候母亲。其中惠公是第九代应候谥号、铜鬲就是应姚为其已逝丈夫所作祭祀用的铜器。>


第十一世应国国君应候叔浩父、约于公元前827-782年间

附<第十一代应候墓是一座带长条形斜坡墓道的甲字形墓、从铜器铭文中的作器者名称来看、墓主人名叫叔诰父。在该墓出土铜器中、有不少是应姚为叔诰父所作器物。应姚是应国贵族夫人、她的名字分别见于第九代应候夫妇墓出土的铜鬲、第十代应候墓出土的铜鬲、第十一代应候墓出土的铜盘、簋等铜器铭文中。从种种迹象来看、她是一位十分长寿的贵夫人、曾先后经历三代应候的执政时期。该墓中也有一些器物的作器者为应候、应当就是铭文中的叔诰父。根据这批墓葬间的排列关系可以看出、第十代应候是应姚的嫡长子、叔诰父是其庶子、由于长子早逝、便由庶子叔诰父继位执政。因为应姚能够制作大量铜礼器、推测当时她执掌应国政事、因此在这一君位继承的重大事件中、应姚无疑是起了十分关健作用。>


第十二代应国国君应候、约于公元前781-771间
附<第十二代应候墓是一座带生土台阶凸字形墓、该墓中出土有一件应公制作铜鼎。铜鼎铭文显示、这是被称为应公的上一代应候、为武王的父亲文王制作祭祀礼器、用来放置在应国公室宗庙里。按照周代宗法制度规定、应国的始封者应叔作为周武王的庶子、无权为本族的大宗譬如周文王、武王制作铜礼器。应公鼎铭文的发现至少说明、在西周晚期曾经非常严格的宗法已经开始有所松动。应候夫人墓位于其东侧、出土了一组非常精美的玉器。

第十三代应国国君应候 约于公元前770-720年间妣应申姜氏
附<第十三代应候墓是一座带长条形斜坡墓道甲字形墓、该墓中出土5件铜鼎中有3件铸有铭文、其铭文为:应申姜作宝鼎、其万年子子孙孙永用宝。铜簋盖与器底原本铸有铭文、但却由某种原因而被有意铲除掉、只残存一些字迹笔画。应申姜是这位应候夫人、她来自河南南阳一带的申国、因嫁到应国为应候夫人而称为应申姜。她得以制作应国公室的重器铜鼎、表明她的权势当时是很大的。正如前面所说应姚一样、是一位可以影响到应国政治层面举足轻重人物、应候夫人应申姜墓位于东侧、出土了一大批青铜礼器和玉器、尤其是玉器不仅数量很大、而且都十分精美。>


第十四代应国国君 约于公元前719-697年间
附<第十四代应候墓是一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这是应国在春秋早期最后一代应候。该墓随葬5鼎6簋、显然是应国国君、但铜礼器上没铭文。大约在此之后、应国被楚国兼并。也就是说、下一代应候在任期间被迁往楚国境内、远离应国故地。该墓出土了一件十分珍贵的文物、即用和阗白玉雕琢而成的玉鹰。这件玉鹰后来被作为平顶山市的市徽、平顶山市也因此将原来的别名太阳城改为鹰城。>


作者:应卫强 (2016/5/9 9:12:32)   回复此贴
  回复:中华芝英历史文化研究会赴平顶山滍阳岭拜祖.. 第 4 楼

四,复国后的的古应国

复国后第一代应国国君
公元前523年间、应国子孙从楚地应城回迁平顶山、是复

附<复国后第一代应候墓、它是紧邻春秋早期应候墓北侧一座大墓、墓葬东西二侧各有一座女性墓、是应候的妻与妾、墓葬中随葬有7件铜鼎以及其它大量的铜礼器、铜兵器、铜车马器等、还有金泊等贵重物。值得注意的是、墓中有1件曾子寿铜簋与一件许公买铜戈、这是可能许国与曾国赠送应候的礼物、因为当时河南平顶山的应国、叶县的许国与湖北随州的曾国都是楚国附属国、与楚国关系都十分密切、>
复国后的第二代应国国君
附<复国后的第二代应候墓它紧邻春秋早期应候墓的南侧、墓葬年代已近于春秋晚期之末、其中一部份器物的年代接近于战国初期。该墓西侧的一座墓葬是与应候并列异穴合葬的应候夫人墓。除3套乐器外、还有大量的铜礼器、兵器、车马器等、仅铜礼器就有多个种类、炊食器、盛食器、水器、酒器一应俱全。>


复国后第三代应国国君
附<复国后第三代应候墓位于西周晚期应候墓之间的空隙内、这座更靠南一些、其墓葬年代进入战国初期。>


复国后第四代国君
复国后第四代应候墓、位于北区后应国贵族墓葬区、自此后所有墓葬继续遵循由南向北其年代渐晚规律依次向北继续埋葬。这是两座南北相互毗邻的大型墓葬依然是各随葬三套乐器与大批青铜器。

复国后第五代应国国君
复国后第五代应候墓、与第四代复国应候相邻、出土了2件曾国铜器与1件罗国铜器。与应国一样、这二个诸候国都与楚国关系密切、曾国在湖北随州市、罗国在今湖南省境内、墓葬年代约在战国早期。


复国后第六代应国国君
复国后第六代应候墓、第六代复国应候墓是一座中型墓、是战国早期略编晚的一座墓葬。

复国后第七代应国国君
复国后第七代应候墓、是一座中型墓、出土了1件越式铜鼎、这表明此时的应国可能与越国有着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复国后第八代应国国君
复国后第八代应候墓是战国中期墓、出土了1件鸟书铭文被错嵌金线的铜戈、戈上铭文为:应候闭作甫戈。还出土的编钟编尊改用较差的铅锡来制作、并且还随葬有不少陶礼器。

复国后第九代应国国君
复国后第九代应候墓:虽然出土一批铜礼器、但已经没有编钟编尊可供随葬了、总的来说应国的实力大不如前。在墓周围有一批小型墓葬、有的还出土有少量玉器与铜剑等、只有贵族才能享用贵重物品。


作者:应卫强 (2016/5/9 9:16:28)   回复此贴
  回复:中华芝英历史文化研究会赴平顶山滍阳岭拜祖.. 第 5 楼


五,古应国文物

应侯见工钟 西周中期
通高24、铣宽13厘米

1974年陕西蓝田红门寺出土
蓝田县文物管理所藏
此钟属西周中晚期習见形制,长腔宝甬,有旋斡,鼓部较狭。篆部和隧部饰雷纹,右鼓有鸟形双音标志。两栾、钲间及顶端舞侧,铸铭文三十九字,内容未完。日本书道博物馆所藏应侯钟,与此形制,纹饰相同,三十三字铭文与此连接,合为全铭七十二字。铭文还记述周王归自成周,在宗周的康宫赏赐应侯彤弓、彤矢和马,应侯便为其皇祖铸造这套大林钟。根据西周中晚期编钟的系统研究,这两件应侯钟,当为全套八件的第七、八件。


应侯见工钟 西周中期
应国 平顶山别名鹰城的来由,是周武王儿子的封地应国(滍zhì阳),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滍阳是应国国都的所在地。
应国是周武王儿子的封国,《左传·二十四年》曰:" 于、晋、应、韩,武之穆也"。有记应国为武王弟所封,可能是武王弟先为应监,成、康时改封其子为应候。应国故城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西郊薛庄乡原滍阳镇。应国城址1964已没入白龟山水库西北隅。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平顶山薛庄乡北滍村一带,发现了周代应国墓地,包括数十座贵族青铜器墓,出土大批珍贵文物。应国原为商代方国,古文献及甲骨卜辞有关于商王步于应,应侯朝商等记载。灭商之后,周公改封武王之子于应。应侯在两周有较显赫的地位。伍仕谦认为,西周早期应先是监国,故有应监、应公之称。而后才成为诸侯。《逸周书·王会解》载,周初,成周洛邑建成后,应侯曾参加了"成周之会",位列曹叔、伯舅之前。西周晚期尚有应侯簋等应国相关青铜器,可证应国其时尚存。学者们根据应国地近申、曾及汉阳诸姬,而"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推测应国大概在楚武王或楚文王时亡于楚国。


应国玉鹰
1986--1996年,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平顶山市文物办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在平顶山应国墓地进行了长达10年的连续性发掘。迄今为止,共发现并发掘两周时期的应国及楚国贵族墓近60座,出土了一大批珍贵遗物,尤以青铜器和玉器为大宗。因此,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在应国墓地出土物中,青铜器最具特色,制作精细,造型新颖,其中不少铜礼器还铸有铭文。目前,可以确定墓主人的墓葬有应侯墓(3座)、应史墓、惠公墓、匍墓、葬父墓、应姚墓、应申姜墓、应嫚(注:上“比”下“而”)斋墓、(注:上“宀”中“日”下“易”)宫姒墓、罗子戊墓等。另外,还有一些墓葬中出有应公、应伯、侯氏,柞伯、青公、叔浩父等人的铜器。这些铭文对研究古代的礼制,应国的世系及外交关系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柞伯簋与古代射礼
柞伯簋出土于M242(中型墓葬)。与之共出的铜礼器还有鼎、簋、觯各2件,尊、爵、卣各1件。此外,还出有铜车马器、铜兵器、王器和陶器等。柞伯簋敞口,斜方唇,短颈内束,浅腹外鼓下垂,腹部一对龙首形耳下各附一垂珥,浅圈足下设一喇叭形支座。颈部饰两组八个以细雷纹作地纹的凸目夔龙纹。每组的四个夔龙纹各以一浮雕兽首为中心,对称地分列两侧;腹部饰两组以细雷纹衬地的凸目兽面纹,且在每组纹样的左右两侧配以两个相对称的夔龙纹。耳的上端饰龙首,下部两侧饰阴线C形卷云纹,整个耳部作龙口吐长舌向下内弯曲状。圈足部饰一周侧视的三角形凸目蝉纹。喇叭形支座为素面。簋内底部铸有铭文,共8行74字。通高16.5、口径17、底座直径13.4厘米


柞伯簋
柞伯簋与古代射礼
柞伯簋出土于M242(中型墓葬)。与之共出的铜礼器还有鼎、簋、觯各2件,尊、爵、卣各1件。此外,还出有铜车马器、铜兵器、王器和陶器等。柞伯簋敞口,斜方唇,短颈内束,浅腹外鼓下垂,腹部一对龙首形耳下各附一垂珥,浅圈足下设一喇叭形支座。颈部饰两组八个以细雷纹作地纹的凸目夔龙纹。每组的四个夔龙纹各以一浮雕兽首为中心,对称地分列两侧;腹部饰两组以细雷纹衬地的凸目兽面纹,且在每组纹样的左右两侧配以两个相对称的夔龙纹。耳的上端饰龙首,下部两侧饰阴线C形卷云纹,整个耳部作龙口吐长舌向下内弯曲状。圈足部饰一周侧视的三角形凸目蝉纹。喇叭形支座为素面。簋内底部铸有铭文,共8行74字。通高16.5、口径17、底座直径13.4厘米


柞伯簋
铭文大意是说,在八月庚申日这天早晨,周干在首都镐京举行大射礼,即举行射箭技艺的比赛。当时将参加比赛的人员分成两个小组。周王命令南宫负责"王多士"(也称小子)组的比赛事宜,又命令师免父负责"小臣"这一小组的有关事宜。此后,周王拿出十块红铜板材作为奖品,说道:"小子,小臣,你们要按长幼次序,谦敬恭和地进行比赛,射中靶子较多的人可以得到这十块红铜板。"结果,柞(胙)伯十发十中,成绩优秀,周王便把奖品给了他,并且又赏赐给他射礼仪式上的某种乐器。柞(胙)伯为纪念这一殊荣,特用周王赏赐的这些红铜为原料,铸造了用来祭把周公的铜簋。

铭文是一篇十分优秀的记叙文,短短70余字,阐明了射礼举行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物、事件经过和结尾等各个方面,言简意赅,层次分明,有条不紊,具有较高的文学成就。同时,更重要的是,它为研究我国古代的射礼制度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从铜簋的形制、纹样、铭文字体与内容均显示出周初铜器的特征。铭文中"王"应指周康王,南宫与《尚书·顾命》中的南宫毛很可能是同一个人。
这件铜官是胙国铜器,但为什么会被埋在应国墓地呢?我们认为柞伯簋,应是通过馈赠等手段辗转于应国的。据文献记载,胙国为周公之子的封国,簋铭末尾"作周公宝尊彝"充分证实了这一点。胙国地望在令河南延津县境。而应国是周武王之子的封国。两国同为姬姓国,共同承担着藩屏周王室的任务,关系理应十分密切。故柞伯簋流落到应国应排除通过战争和掠夺等手段取得的可能性。
柞伯簋制作精细,造型别致,特用支座垫高器体,装饰纹样布局合理,对称庄重,主体为纤细的凸线,又用细如发丝的雷纹衬地,线条流畅自然,轻盈飘逸。铭文字体很漂亮,为早期书法珍品之一。这件铜簋,既具有珍贵的文献史料价值,又具有较高的工艺观赏价值,实在难得。
柞伯簋
铭文大意是说,在八月庚申日这天早晨,周干在首都镐京举行大射礼,即举行射箭技艺的比赛。当时将参加比赛的人员分成两个小组。周王命令南宫负责"王多士"(也称小子)组的比赛事宜,又命令师免父负责"小臣"这一小组的有关事宜。此后,周王拿出十块红铜板材作为奖品,说道:"小子,小臣,你们要按长幼次序,谦敬恭和地进行比赛,射中靶子较多的人可以得到这十块红铜板。"结果,柞(胙)伯十发十中,成绩优秀,周王便把奖品给了他,并且又赏赐给他射礼仪式上的某种乐器。柞(胙)伯为纪念这一殊荣,特用周王赏赐的这些红铜为原料,铸造了用来祭把周公的铜簋。
铭文是一篇十分优秀的记叙文,短短70余字,阐明了射礼举行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物、事件经过和结尾等各个方面,言简意赅,层次分明,有条不紊,具有较高的文学成就。同时,更重要的是,它为研究我国古代的射礼制度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从铜簋的形制、纹样、铭文字体与内容均显示出周初铜器的特征。铭文中"王"应指周康王,南宫与《尚书·顾命》中的南宫毛很可能是同一个人。
这件铜官是胙国铜器,但为什么会被埋在应国墓地呢?我们认为柞伯簋,应是通过馈赠等手段辗转于应国的。据文献记载,胙国为周公之子的封国,簋铭末尾"作周公宝尊彝"充分证实了这一点。胙国地望在令河南延津县境。而应国是周武王之子的封国。两国同为姬姓国,共同承担着藩屏周王室的任务,关系理应十分密切。故柞伯簋流落到应国应排除通过战争和掠夺等手段取得的可能性。
柞伯簋制作精细,造型别致,特用支座垫高器体,装饰纹样布局合理,对称庄重,主体为纤细的凸线,又用细如发丝的雷纹衬地,线条流畅自然,轻盈飘逸。铭文字体很漂亮,为早期书法珍品之一。这件铜簋,既具有珍贵的文献史料价值,又具有较高的工艺观赏价值,实在难得。
柞伯簋


作者:应卫强 (2016/5/9 9:20:18)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6 每页5条 当前1/2页 [1] [2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7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37)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应氏论坛  执行时间:871.1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应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