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奉:字世叔,东汉南顿人。少聪明,自为童儿及长。凡所经履,莫不暗记。读书五行俱下。大将军梁冀举为茂才。为郡决曹史,行部四十二县,录囚徒数百千人。及还,太守备问之,奉口说罪系姓名,坐状轻重,无所遣脱,时人奇之。永兴元年(公元一五三年)拜武陵太守,拜从事中郎,有威恩,为蛮夷所福。后汉永寿乙未(155年)及第仕司棣校尉,灵帝建宁间赠山林夫子。延熹七年(公元一***年)从军骑将军冯绲征武陵蛮,以功荐为司隶校尉。党人事起,乃愤然以疾自退。后诸公多荐举,会病卒。奉追愍屈原,因以自伤,著《感骚》三十篇,凡数万言。又尝删《史记》、《汉书》及《汉记》三百六十余年事,自汉兴至其时,凡十七卷,名曰《汉事》。著《汉书后序》,12卷,多所述载。《後汉书·应奉列传》。 应劭(邵):字仲远(仲援、仲瑗),东汉汝南南顿(今河南省项城市城西南)人。登汉献帝初平(191年)辛未进士,(168-188年)仕东汉泰山太守,后汉萧令,御史营令,生年不详,是东汉灵帝(168-172年)、献帝间人(189年)。兴平(194年)甲戍拜军谋太尉。车骑将军掾。中平六年至兴平元年(189-194)任泰山郡太守,后依袁绍。献帝迁许,召他入京为袁绍军谋校尉。卒于汉末建安中(建安九年前204年)、邺(今河北临漳县漳河附近)。 灵帝时(168-172年),举孝廉。博学多识,平生著作11种、136卷,现存《风俗通》即《风俗通义》三十二卷以考释论议名物时俗为主,记述了汉代社会风俗和一些破除迷信的故事(现存十卷)、《汉官仪》十卷、《汉书集解音义》凡二十四卷、《地理风俗记》凡一卷、《风俗论》凡一卷、《汉朝仪驳》凡三十卷、《世本》 凡八卷、《汉书音义》、《应劭集》四卷等,以辨物类名号。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劭所立。
应劭,字仲瑗,汉末汝南郡南顿县(河南项城北)人,生卒年不详。东汉时代,汝南经济繁荣,人才辈出。劭自高祖顺以下数世,皆以学行显达,父奉、从子瑒、璩尤有才学,瑒即建安七子之一也。劭尤笃学博闻,特致意经世之学。灵帝初,仕郡主簿,举孝廉。光和中,为太尉议曹掾,又辟车骑将军府掾。时国家多事,每下公府讨论定策,劭通达时务,论议精练,多为朝议所采纳。中平六年(西元一八九),拜太山太守,黄巾三十万众入郡界,劭力战败之,郡保安全。兴平元年(一九四),陶谦杀曹操父嵩於太山郡境,劭畏操,乃奔河北依袁绍。建安二年(一九七),诏拜劭为绍军谋校尉,卒於邻。 劭以朝廷纲纪荡然,社会秩序紊乱,故留心典章制度,尤重律令。尝删定律令为汉仪二百五十篇,建安元年奏上之,内容包括律本章句、廷尉板令、春秋断狱、决事比例,此四者皆法律之学;又有(尚书)五曹诏书、尚书旧事、司徒都目。尚书为皇帝秘书处,司徒府即丞相府,故此三者关涉国家政令、行政条目,皆典章根本。又撰集驳议三十篇,凡八十二事。後汉书本传载其一事,一以法律议刑,不主谅情曲宥。二年,又以朝廷始都许昌,旧章堙没,复撰集汉官礼仪故事,期於当时百官典式有所补益,今辑本汉官仪,是其残存者。又撰汉书集解,颜注汉书,多所徵采。综观劭著述宏富,虽多不传,要见其为汉代制度学、法律学一大家。复以为政之要在辩风正俗,别撰风俗通义三十卷,今存十卷。前人讥其不典,实则社会民风乃文化之表徵,正见劭之卓识,论学治史,何得少之!(严耕望) 应贞:〔公元?年至二六九年〕字吉甫,汝南人。生年不详,卒于晋武帝泰始五年,少以才名,善谈论。晋武帝为抚军将军 ,时以贞参军 。正始中,夏侯玄名势甚盛。贞常在玄坐作五言诗,玄大嘉许。举高第,历显位。后为武帝参军。晋室践祚 ,迁给事中,后迁太子中庶子,累官散骑常侍。 卒 。又与太尉荀顗撰定新礼,未施行而卒。撰《明易论》一卷、《周易论》一卷,《应贞集》五卷。贞著有文集一卷,(《隋书经籍志》)传于世。 应瑒(玚yang或chang):(?--217),字德琏,汝南南顿(今河南汝南县东南项城)人。卒于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魏朝。建安七子之一(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官至侍郎。亦能诗、赋,其作品和谐而多文采,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音调悲切。《应瑒集》二卷 应劭之侄,曾为曹操丞相掾属,建安十七年,转任平原侯庶子,后(约建安二十年)为五官中郎将文学。与弟应璩、侄应贞皆以文章称世。曹丕曾称其“常斐然有述作意,其才学足以著书”(《与吴质书》)。惜传世之作不多。明人辑有《应德琏集》。 应玚为应劭从子。弟:应璩,字休琏,侍中。璩子:应贞,咸熙中参相国***。璩与贞,皆以文章见称。贞子:应籍,步兵校尉。
应璩(西元一九○~二五二年),字休琏,汝南南顿人。生於汉献帝初平元年,卒於魏齐王芳嘉平四年,享年六十三。璩兄瑒并以文才称。出身书香门第,祖奉,为世儒者,官至司隶校尉;伯父劭,为太山守,汉末名儒,著有汉官仪、风俗通义,为人博览多识,璩之学承受之处实多。博学好属文,尤善书记。魏文帝、明帝之世,以文章显,历官至散骑常侍,齐王芳即位,迁侍中、大将军长史。时曹爽专政,做事多违法度。璩作百一诗三首以讽:「下流不可处,君子慎厥初。名高不宿著,易用受侵诬,…避席跪自陈,贱子实空虚。宋人遇周客,惭愧靡所如。」语切时要。後复为侍中,典著作,卒时,追赠卫尉。今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收有「应休琏集」,有书牋、诗歌等。张溥云:「休琏书最多,俱秀绝时表。列诸辞令之科,陈孟公、王景兴其人也。」盖休琏书,足与陈遵、王朗颉颃。钟嵘谓其诗「祖袭魏文,善为古语,指事殷劝,雅意深笃,得诗人激刺之旨」。刘勰云:「应璩百一,独立不惧,辞谲义贞,亦魏之遗直。」又云:「休琏风情,则百一标其志。」张溥曾谓诗与兄德琏比肩,然百一为长,其火攻良可畏。(洪顺隆)
应璩(西元一九○~二五二年),字休琏,汝南南顿人。生於汉献帝初平元年,卒於魏齐王芳嘉平四年,享年六十三。璩兄瑒并以文才称。出身书香门第,祖奉,为世儒者,官至司隶校尉;伯父劭,为太山守,汉末名儒,著有汉官仪、风俗通义,为人博览多识,璩之学承受之处实多。博学好属文,尤善书记。魏文帝、明帝之世,以文章显,历官至散骑常侍,齐王芳即位,迁侍中、大将军长史。时曹爽专政,做事多违法度。璩作百一诗三首以讽:「下流不可处,君子慎厥初。名高不宿著,易用受侵诬,…避席跪自陈,贱子实空虚。宋人遇周客,惭愧靡所如。」语切时要。後复为侍中,典著作,卒时,追赠卫尉。今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收有「应休琏集」,有书牋、诗歌等。张溥云:「休琏书最多,俱秀绝时表。列诸辞令之科,陈孟公、王景兴其人也。」盖休琏书,足与陈遵、王朗颉颃。钟嵘谓其诗「祖袭魏文,善为古语,指事殷劝,雅意深笃,得诗人激刺之旨」。刘勰云:「应璩百一,独立不惧,辞谲义贞,亦魏之遗直。」又云:「休琏风情,则百一标其志。」张溥曾谓诗与兄德琏比肩,然百一为长,其火攻良可畏。(洪顺隆) 应德温: 应瑗:字仲琏任中山守,平黄巾之乱,汉家事宜多所建立。
《应瑗集》十卷 应季先:汝南人。曾为巴郡太守。有《应季先诗选》 应余(公元?-218年),字子正,南阳人。脸型方正,外貌刚毅,志向崇尚仁义。官至南阳郡功曹,建安二十三年,战死于侯音叛乱中。其孙应伦,蒙祖父功绩,仕魏官至司徒府吏,后仕晋。应余字子正,天姿方毅,志尚仁义,建安二十三年为郡功曹。是时吴、蜀不宾,疆埸多虞。宛将侯音扇动山民,保城以叛。余与太守东里衮当扰攘之际、迸窜得出。音即遣骑追逐,去城十里相及,贼便射衮,飞矢交流。余前以身当箭,被七创,因谓追贼曰:“侯音狂狡,造为凶逆,大军寻至,诛夷在近。谓卿曹本是善人,素无恶心,当思反善,何为受其指挥?我以身代君,以被重创,若身死君全,陨没无恨。”因仰天号哭泣涕,血泪俱下。贼见其义烈,释衮不害。贼去之后,余亦命绝。征南将军曹仁讨平音,表余行状,并修祭醊。太祖闻之,嗟叹良久,下荆州复表门闾,赐谷千斛。应詹:〔晋〕字思远(279-331)生于晋武帝咸宁五年,卒于成帝咸和六年,年五十三岁(宣和书谱误作詹思远)。幼孤,为祖母所养。十余岁,祖母又亡,居丧以孝闻。家富于财,乃请族人共居,情若至亲。以才艺文章知名当世。 尝督五郡***,与陶侃破杜韬於长沙,金宝溢目,一无所取,唯收图书,莫不欢之。谥曰烈。工书,藁草县解,真率天然。亦善章草。《晋书本传、宣和书谱、述书述》 仕为太子舍人,累官光禄勋。王敦叛,明帝以詹为都督前锋***。事平,以功封观阳县侯,都督江州诸***,领江州刺史。卒,赠镇南大将军。 詹作有文集《应詹集》三卷,《隋书经籍志》注有《镇南大将军应瞻集》五卷,詹缮作瞻,当为作者误书;此从《唐书志》传于世。 西晋元帝时(317年)以义勇立功,授武功大夫。东晋成帝时(326-328年)出镇湖南督理南平武陵天门三郡***境土安全敕封镇南大将军,平远冠阳侯。东晋康帝建元初(343年),加封天下兵马都元帅忠国武平王。葬于杭州水赤乡建塔号日六和配夫人李氏杨氏唐氏俱诰封贤德夫人。应绍字梓耳 汝南南顿人(今河南项城),应纯之子[1],西晋怀帝(307-313)时,由圣诏亲所抽拔为黄门侍郎。后受长史潘滔、左长史刘舆诬陷,于永嘉三年乙丑日(309年3月26日)[2],被东海王司马越带三千甲士,闯入庙堂,在晋帝司马炽面前,逮捕了应绍,一起被害的还有中书令缪播,散骑常侍王延、太仆卿缪胤、尚书何绥、太史高堂冲等数十人。其子,应秀字卫甫
应采杨字文英,状貌其伟,博学精天文,魏帝深器重之,典著作兼侍读,修淘金历。
应松字文茂,璩长子,七岁能文,后应贤良举授黄门。
应桂字文育,瑗公幼子,有文武才,征曹有功,赐爵天水郡守。
应韬,字思贤,东晋初,随宗族南渡,任鄱阳郡参军,生五子,长子贤,寻广石(今鄱阳芦田乡境),遂家焉。应韬,为鄱阳应氏始祖,至今繁衍有59世[3]。郡内史虞溥以女配之。应智顼:唐代,靖州剌史。 隋大业十二年(616),应智顼屯兵华林寨起义反隋,直至隋灭。唐武德五年(622)应智顼受招安下山归唐,封为靖州剌史。山上曾建有将军庙(又名罗武庙),以纪念应智顼。 应光 宋文帝时为宁州刺史应贺 宋孝武帝时为尚书应麟 宋太始间拜为前锋都督应韧 梁武帝时为秘阁校书应任 唐太宗时擢崇爱学士应元 唐昭宗间为金紫光禄大夫应腾 南唐庄宗擢银青光禄大夫应鼎 周世宗时为括苍郡守应韬 鄱阳参军应彰 唐授迪功郎任肃山丞应康国 恩授承议郎知临江军事